第三百七十章:不能就此躺平(2 / 2)

庭的子女,可以轻易通过各种所谓的‘素质’‘背景’‘出身’占据大部分资源。”

“告诉他们,‘内卷’虽然残酷,从我的角度看,我不反对‘内卷’下的竞争,我想有两条路可选。”

“一是,如果你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比较好的绩点,则不应该跟风鄙视绩点。”

“二是,如果你在绩点上感觉疲于应付、力不从心,则可以去寻找能够体现自己优势的其他信号。”

李绩看着宇成发愣的眼神,“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‘内卷’,就采取‘躺平’的态度。”

“‘躺平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,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,还对不起百万个努力劳作的赋税人。”

“毕竟太学的运行经费中,学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还有很大比例来自户部的拨款,户部款项的来源就是赋税。”

其实,唐初国子监、太学的生源,仍是文武官员、勋封之子孙、曾孙子这些望族子弟。

庶族子弟只能望而兴叹。

四学只有八百人对庶族子弟开放,这些庶族子弟就是各地推荐的所谓“尖子生”。

国子监的学子,由尚书省补录。国子监祭酒把关。

州县的学生,由各州县的长官负责推荐,各地长史把关。

门下省有弘文馆,只招录三十人。

东宫有崇文馆,招录学生只有二十人。

能有机会进入这两馆求学的,那是凤毛麟角。

其实,这两馆的学生只招皇亲国戚。

宰相以及散官一品、功臣身食实封者、京官职事从三品、中书、黄门侍郎之子才有资格入学。

李二登基后,多次到国子监和太学视察,听取祭酒和博士们意见。

对一些有成效和品学兼优的讲师进行奖励。

礼部负责新建校舍一千二百间。

增加律学生员,3260人。

高丽、百济、新罗、高昌、吐蕃诸国,纷纷差遣子弟请求进入太学学习、深造。

帝国生源遍及海内外,人数过万,儒学之盛,前所未有。

李绩想到这,继续鼓励宇成,让他回去做好动员。让更多的人,参与竞争。

虽然明知困难重重,他还是希望宇成他们奋力一搏。

宇成走后,李绩忽然想到好长时间没有回李府了。

李清音入学已经有十多日了,江家的案子也破了,不如相邀李二叔结伴而行。

回李家看看。

他来到街上,在一个弯角处,有一家百宝轩首饰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