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出了长安城,李绩看到长街尽头,两匹快马疾驰而来,是二叔李一刀和堂哥李玉石。
父子俩同时看见李绩和一位紫袍官员在长亭话别,李二叔紧绷的脸色明显松了下来。
内史令大人怎么会在这里?他可是皇上的红人。
这年头做官需要后台,箫瑀的后台就是皇上。能与内史令攀上关系,后台自然不会弱。
李一刀弯腰向箫大人作揖:“多谢箫大人。在下是清扬的二叔,字习之。”
“哦,我记得你。在河池郡你是个都尉,如今在何处高就?”
箫瑀因直言杨广,被贬为河池郡太守,后来长安陷落后,他以郡降唐。
李一刀内心惭愧,箫瑀如今已是政务总管,而自己还是个河池州的都尉。
“箫大人,我一直未动。”李一刀面色微红,说完,低下头颅。
“哎呦,原来是这样。我给宋州刺史东方旭通融一下,你还是回到宋州当差吧。”箫大人又看了一眼李绩,“这样看家省事,也免得两地分居。”
“多谢箫大人。”未等二叔说话,李绩朗声拜谢。
李一刀一愣,清扬何时学会察言观色,见风使舵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,已是今昔非比。
“这位是我堂哥清溪。”
“见过箫大人。”
“哦,你就是王鸿基大儒的学生?久仰、久仰。洛阳学府乃国子监第一学院,实在令人钦佩。”
“哪里哪里,在下只是一名学子,将来还望箫大人给予指点迷津。”大郎的话一出口,囧的满脸通红。自己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厚颜无耻。他就像做贼一样难受。
“这个没问题。国家刚立,正是用人之际。今年秋季皇上将开放科举取士。”
“秋季科考,分文武两科。文选吏部主之,五选兵部主之。”
“当然,开国之初,也不全凭分数取人。”
箫大人想卖个人情给李绩,他神秘的压低声音:“吏部凡择人以四才,校功以三实。四才,谓身、言、书、判。三实,谓德行、才用、劳效。德均以才,才均以劳。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。”
他转身从一位随从官员手里接过一个公文袋。从里面拿出一个文档,交给李玉石。
李玉石双手接过,翻开文档的第一页,大致内容就是:
吏部择人之法有四:一曰身,体貌丰伟;二曰言,言辞辩正;三曰书,楷法遒美;四曰判,文理优长。
大郎如获至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