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辛函说自己是鹤州来的,并非随便从昭王的封地里选了一个城市。
主要是因为,在昭王的三个封地 荒城、北疆、鹤州之中,鹤州离这里最近,民俗文化也跟另外两个超级北方的城池有些差异。
可以说是在新政颁布之后,最有意愿、也最容易迁徙的地区。
这不也给自己以后的落实,降低点难度嘛。
颜辛函和颜富两个人,在茶楼里泡了一天。从上午的古典乐曲演奏,到下午的评书、时事政治,颜辛函觉得她整个人都升华了。
“100文,经受了一整天的文化熏陶,还算挺值的。”
之所以上午就在那,是因为颜辛函是去听音乐的。颜富则是去听其他人聊天的,好多珍贵的小道消息就是从人们的交谈里传出来的。
“时候不早了,该回山脚村了,今天要开始收野菜了。”颜辛函让颜富自行活动,搞点晚上捉鱼需要的材料。
反正他那里有点银子,要啥直接买。还把装鱼的木桶也一并给了他。
颜辛函则是跑到木匠铺,又买了辆板车,带着颜阿一、颜阿二一起回了山脚村。
。。。。。。
“来了来了,终于来了。”
远远地,颜辛函就看到山脚村村口人头攒动,村长站在中间维持着秩序。
走近了便看到,上百号村民,全都背着背篓,拿着竹筐,在这里翘首以盼。看到颜辛函都兴奋地叽叽喳喳。
村长跟颜辛函打了个招呼,然后询问道,“这两位是?”
村长问的是颜辛函身后,跟着的颜阿一、颜阿二,两人各拉了一个板车。
“这是我堂叔的伙计,跟着我来拉野菜的。”
村长心下了然。
颜辛函看着乱哄哄的村民,一时有些头大。
“赵大春,张富贵,你们俩出来,帮着称斤数。其他人排好队,早点卖了野菜,早点拿到钱。”村长主动出来维持秩序。
颜辛函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。
两个中年人被村长点了名,站出来摆弄一旁的秤,那是他们村里每年秋收称粮食用的。
村民们听见村长发话,立马排成了两队。这流程跟他们秋收缴税的时候一样,所以他们再清楚不过了。
颜辛函提前和他们说好,整5斤的就收,余下的三两斤还让村民们拿回去。虽然不多,晚上好歹还能加个菜。
“53斤,收50斤,10个铜板。”
“42斤,收40斤,8个铜板。”
“66斤,收65斤,13个铜板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一切都在有序进行,就连颜辛函都不得不佩服,首先是村长的组织能力实在太强,村民们不急不慌不急不插队,规规矩矩的按部就班来。
其次是村长找这俩人手脚麻利,动作熟练,一气呵成。最慢的反倒是颜辛函这个数钱给钱的。
不过她却得到了村民们最多的礼遇。
“哎,谢谢小菩萨。”
“你就是活神仙。”
“你这丫头不光长得好,心肠也好。”
“我代我们全家人谢谢你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赞誉和感恩接受的太多了,颜辛函都有点不好意思。
5斤野菜能卖10个星币,他才出一个铜板。她觉得自己像个周扒皮,村民们却对她感恩戴德。
有那么一瞬间,她觉得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。
但也只是一瞬间而已,她做的生意就是互惠共赢,谁都觉得自己赚了。这是好事啊,怎么还把自己整内疚了?
实在是村民们太容易满足,这一刻颜辛函又觉得古人淳朴了。
山脚村一共六十多户人家,在村口排队的有近百人。估摸着是几乎每家都来人了,还有不少人家来了两个、三个人。
“说不定除了青源,其他每家都来人了。” 颜辛函琢磨着。
结果就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,被村民推搡着往前走。不是柳青源还能是谁?
柳青源休息了一晚,觉得好多了,村民们都去挖野菜了,他闲着实在难受,就跟着一同去了。
当然他心里想的是肯定不能收颜姐姐的钱。
本来想从队尾一点点排的,结果村民们一个个的都往前让,让他插队。就这样直接被拱到了最前排。
柳青源感觉有点不好意思,有有些虚幻,这是他从未享受过的待遇。
“颜姐姐。”
“你这孩子怎么不好好养伤,跑去挖野菜。” 颜辛函的语气里带着嗔怪。
“嘿嘿,我好的差不多了,就和村里人一起去了。”
一旁的村长已经把青源身后的野菜框拿来下来,让旁边的壮汉去称。
“38斤,收35斤,7个铜板。”
“不不不,我不收钱的。” 柳青源说着头也不回就跑了。
“这孩子。” 还在数钱的颜辛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