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倒霉兄妹儿(1 / 3)

一九五二年,四九城。

这一年老城墙,城楼、箭楼、瓮城陆续拆除,一座喧嚣工业城市在建设中,抬眼望去,看到的是一片烟囱。

东直门外,红星轧钢厂附近的街道,一座老旧的四合院里,日头正好 ,中院的一角开阔处,三三两两的大婶大妈凑成一堆,低声议论些小道消息,小媳妇大姑娘聚合一处,开着玩笑打着趣,笑骂声,吵吵嚷嚷一片喧哗,好不热闹。

好几位家庭主妇们手上做着小活计,还有两位寻了个离水池近的地儿,搓着盆里的脏衣服,悄悄的说着小话。

一位年轻的小媳妇,手里揉着自家娃子换下的小衣,微拧着眉,面上带着几分惋惜和怅然:“周主任,许姐这一对,多般配。年纪轻轻的就去了,太可惜了。”

小媳妇甩了甩手上的水珠子,嘴里嘟囔了一句:“老天爷这是见不得人好呀,丢下两个不大的娃,往后这日子可咋过?”

她的正对面,小杌子上,坐着位身着灰蓝色布衣,打着三两个补丁的老年妇女。

年长的老年妇人中指戴着枚样式古朴的顶针,捻着针,缝着双虎头鞋,微不可闻的叹了一口气:“水火无情呀……”

老妇人久经世故,手中的针线未停,话音平淡:“日子再难也得过,熬着熬着就去了。两个孩子,一个院子住着 ,有心,平日里多看护些。”

“这还用你说,许姐人不错,供销社里百雀灵一到,就给我留了一盒。”

小媳妇撇了撇嘴,轻飘飘的看了她一眼,鼻子哼了一声,回了一嘴。

老妇人眼皮都未抬,憨态可掬的虎头鞋打个结,牙口咬断棉线,唏嘘一声:“周家两口子,日子过得是叫人看着眼热。许家妹子待人是真客气。我家二小子结婚,许妹子特意在供销社给留了一对喜鹊登枝枕巾。”

紧挨着小媳妇身旁,一名面相颇有几分苦像的中年妇人,搓了搓洗衣板上的脏衣服,似有同情的说道:“听我那口子说,周主任的兄长给厂里发了电报,要过来安排后事。据说他兄长是名军人。驻军的地儿是个偏远小岛,离咱们这儿挺远,那地方一直不安生。”

斜对面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人,颇为惊讶的搭腔:“周主任家里有兄长吗?周家两口子结婚摆酒时热闹是热闹,可周家没人露脸,连个道喜的亲戚都没有呀。”

这话一出,旁边几个手里拆着线手套的妇女顿时七嘴八舌……

“刘婶,这你就不知道吧,听说周家老爷子不同意周主任娶许姐,周家老家在南边儿,路途遥远,来一趟不容易。”

“嗨,这事早就传开了。”一位手上打着毛衣的妇女,搁下针,低声细语:“当年,周老爷子医术高明,来咱这儿给人看病。”

妇人抖了抖手上的毛衣,薄唇轻启,话说得有些刻薄:“周主任跟着他家老爷子到了咱这儿,没多久,就遇见了许北莹,一眼就看上了。可周老爷子不同意两人婚事,你们想呀,他哪能愿意自家儿子娶一个把他魂勾了女人。”

“不是那回事 ,据说周主任有婚约。周家早订下了一位姑娘,那姑娘在南方,还是周老爷子世交的闺女。”

“得了吧,你们知道啥,人家周柏瑜有真本事,到了四九城,直接在轧钢三厂的医务室,做起了医生。你们尽瞎扯,周柏瑜工作了两年,才认识许北莹,俩人才结了婚。周家老爷子是因为儿子不愿意再回南方老家,才与自家儿子闹翻了。”

“这话不能当真,我大姑子那口子在邮局上班。来大院送年礼。见过许家妹子,他说周家两口子经常给周老爷子寄东西,大包小包,真闹翻了,不认儿子,东西哪会收。何况,周主任老家经常有信件,东西寄过来。”

“就是就是,许家日子过得红火的很,许老爷子看重闺女,陪嫁给了个院子。一家子本事人,吃着公家饭。上回我出门,碰上许东哥给许姐送猪蹄,白生生,瞧着可新鲜了。”

“哎呦喂,许家大哥是在肉联厂屠宰间上班,油水足。前院姜家嫂子媳妇没奶水,猪蹄可不好买,打听许家有门路,姜嬷嬷求上门,转手就买到了,没奶水娃哭得可怜呀。”

“咱们这院子里最近出了两对孤儿了,这风水不是出了啥问题吧。”

“别瞎咧咧,如今不兴说啥风水,那是封建迷信。何大清与小寡妇私奔了。这会儿,不知在哪儿快活呢,别提多滋润了。何家俩兄妹咋会是孤儿。”

“还是小寡妇招人呀,硬是勾着何大清跑了。听说那小寡妇还有个儿子。”

“何大清这当爹的,丢下亲生骨肉跑了,真够狠心的。有这样的爹,还不如孤儿省心呢,孤儿好歹还有抚恤金。”

“周家两口子是保护国家人民物资去的,可不兴碎嘴儿。”

“你们不了解实情,何家娃子如今在轧钢三厂食堂上班了,何大清安排儿子顶了职,别看年纪小,人家可是正式工。”

“何大清真是猪油蒙了心,何家那女娃子年纪还小着呢,这才几岁呀,就没个长辈看护,真是作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