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 卖鱼
“大哥,我们想骑单车去!”小黑冲着哥哥小白叫嚷了一句。家里买来一辆“二手货”——考上大学的田爱国用旧了的“永久”牌载重自行车,虽说是上海货,是名牌产品,毕竟人家骑了好几年了,在上大学进城以后派不上用场了,就便宜卖给小黑家了。家里还只有小白会骑自行车,他也只教小黑学骑了一两回,刚刚学会,可是他长得太矮小了,无法骑着它上路,也不敢让他骑着上大马路,怕不安全,只能在晒谷坪上溜圈圈还行。
“不行,要十二岁以上才能骑自行车上大路,而且还只能骑那种轻便小巧的单车,不能载人拖货。”小黑爸爸田长征板起脸,严肃地说:“不然,人家开货车的把你撞伤撞死了,还得你自己负责任,等于白撞了一条狗!”
“二哥,我俩走路去得了,也就六七公里,步行一个多钟头就到集市上了。”小红知趣地打住了。
小黑和小红在家里拿杆秤把捉来的泥鳅鱼和鳝鱼称了重量,然后放下杆秤,轮番提着装有大约四斤鱼重的铁水桶,往县城走去,来到百货大楼对面,站在靠近新五拱桥桥头的一根电杆树下面,把铁桶放下,等候着买主。兄弟俩默不作声,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也不吆喝,站了大约半个钟头,没有人来买鱼,甚至连过问的人都没有。过往的行人可能以为这两个小孩是在等候家里的大人。
兄弟俩怕羞,张不开嘴大声吆喝。小黑推着小红,叫他喊“卖鱼喽”,可是小红不肯,硬挡回来,叫小黑道:“二哥,你胆量大些,你喊!我可连上课都不敢答问哩!”小黑又提出伸手猜“包夹锤”,用“剪刀石头布”的方式决胜负,三打两胜,输了的负责吆喝。结果,小黑猜输了,压低嗓音喊了一声“卖鱼”,话音轻得几乎连自己都听不清。
小黑灵机一动,叫弟弟守候着装鱼的铁桶,自己到农贸市场打听到泥鳅鱼和黄鳝卖两元钱一斤,随后跑到旁边一个小商店,求店主给了一张废纸,借笔写下“卖鱼”两个大字,拿着跑回到桥头,举起那张纸,按在电杆树上。
过了几分钟,终于来了一位略微发胖的中年妇女。她头顶盘着头发,插着一枚雏菊形的银簪子,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美观的菜篮子,里面装着牛肉、青菜、面条等东西,想必家里十分富有。
她扫视了一眼“卖鱼”两个字,驻足赞了一句:“字还写得不错!”她盯着铁桶里活蹦乱跳的泥鳅鱼与游动的鳝鱼,说:“你们这鱼是野生的吗?”
“是在稻田里和水沟里小溪里捉来的。我们都是捕鱼能手。”小红实话实说。
小黑答道:“绝对不是家里放养的,是从乡村的田野里一条一条捉来的,我们费了好大的劲,白天中午不怕太阳晒,晚上还借着月光去弄,一个星期了,才凑够这四斤鱼,家里人舍不得吃,才拿到街上来卖。”
“好吧!也不用称了,我按市场价给你八块钱。”中年妇女从菜篮子里拿出一个塑料袋。“你把鱼全倒进来吧!”
小黑正要提起铁桶倒鱼,一位穿着工作制服的年轻男子走了过来,凶巴巴地说道:“小屁孩,这里不是菜市场,不能在这里非法占道经营!”
“请原谅,我是第一次进城来卖鱼,不懂这里的规矩,下回一定到集市上去。”小黑连忙向那神气十足的男子鞠了一躬。
“算了吧!人家农村里的小孩,大老远的走那么远来卖一趟鱼,也实在不容易。就这么几斤鱼,值几块钱,难道还要榨出油来?”中年妇女装好鱼,付了八元零钱,帮着打了个圆场。
“走吧!走吧!”那名男子挥了挥手,示意小黑兄弟俩离去。“早点回家吧!”
“谢谢叔叔!”小红挺懂礼貌地微笑着说:“您真帅!”
小黑和小红高兴地走到一个挑着担子的卖货郎那里,买了三串冰糖葫芦,留在晚上去看露天电影时跟大哥小白一起分享。两人再每人买了一根棒棒糖,各自含在嘴里,边走边慢慢地舔食,觉得满嘴都香甜了。小黑买东西,总共花掉了一块钱,决定把剩下的七块钱带回去,留一块钱给来看完第一场电影口干时买冰棍吃,其余的六块钱交给妈妈。
经过人民电影院门口时,小黑看到巨幅海报宣传精彩功夫片《少林寺》,上映以来非常火爆受欢迎,万人空巷,再看票房售价五元,回忆起以前老师带班上的同学们来看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影片《上甘岭》时,观看影片的售价仅要一元,更觉得晚上的电影不容错过,非去看不可。
一路上,小黑尽管感到口渴了,却不去买水和饮料喝,在穿过北外街荷花巷时,看到卖凉粉的,有点嘴馋,但他还是咽下唾沫,忍住了。经过状元街时,小黑伸手摸摸裤兜里的几张钞票,还在,心里踏实了。他带着弟弟到马路边的露天水井捧起水来喝了个痛快,拎起铁桶又往家里的方向奔走。每隔大约一里路,他又伸手捏捏口袋里的纸币,生怕它们不翼而飞,回到家没法让妈妈的脸上露出笑容。
走到公鸡村时,接近中午了。小黑爸爸笑盈盈地站在家门口,迎接两个孩儿,仿佛将军在喜迎出征凯旋的士兵。小黑妈妈